內容閱讀

當前位置: 首頁 > 研究考證 > 史志研究 > 正文

平江起義部隊中的著名英烈

來源:岳陽市委史志辦 日期:2018-09-06 11:39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平江起義部隊,在漫漫征途上,有數萬紅軍指戰員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復興,英勇捐軀。其間,平江先后有5萬青壯年參加紅五軍、紅八軍、紅十六軍和湘鄂贛紅軍等革命隊伍,有21000多名壯烈犧牲。

在平江起義部隊為國捐軀的數萬英雄烈士中,有紅五軍第七團團長黃純一、紅八軍軍長李燦、紅五軍副軍長(后任紅六軍軍長)黃公略、紅八軍第一縱隊縱隊長陳毅安、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虎將”賀國中、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紅三軍團四師政委彭雪楓,紅五軍第一縱隊黨代表、紅八師師長胡筠(女),紅16師師長高詠生、湘鄂贛紅軍獨立師師長邱訓民,湘鄂贛紅軍領導人涂正坤、曾國旗,紅五軍政委張文彬等等。他們的英雄事跡和人格魅力驚天動地,可歌可泣,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傳承。

 

黃純一 平江起義最早犧牲的英烈

 

黃純一(1905-1928),湖北黃岡人。又名宴如,學名勃。1922年當塾師。兩年后去江西南昌任方本仁督辦公署司書、衛隊營排長。1926年4月赴廣州,以第二名考入黃埔軍校高級班。在校結識了黃公略,并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底,軍校畢業后,黃純一拒絕蔣介石委派的官職,毅然回到武漢。不久,黃公略來信告知彭德懷準備擴充部隊,正在籌建隨營學校,急需用人,并邀他同往湖南。1928年2月,他與黃公略、賀國中赴湖南南縣,會見彭德懷,與黨組織取得聯系,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第一師隨營學校大隊長。同年6月,調任彭德懷所在部隊一團三營九連連長,隨部隊移駐平江。7月初,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員滕代遠來平江,與彭德懷、黃公略、黃純一等策劃暴動,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彭德懷任軍長兼三十師師長,下轄一、四、七3個團,他任第七團團長兼黨代表。

平江起義震驚了國民黨湖南省當局,7月25日,湖南省主席魯滌平調遣8個團的兵力,分五路進攻平江縣城。29日,在與敵3個團進攻城東南的激戰中,黃純一身先士卒,與十倍于我之敵血戰,不幸于7月30日犧牲于平江城郊。犧牲時年僅23歲。

 

賀國中 “虎將”英年捐軀

 

賀國中(1904--1929),原名祖徽,字書帆,湖南省湘鄉縣豐樂鄉(今婁星區雙江鄉新莊村)人,9歲開始讀私塾,13歲考入湘潭益智中學堂。年少時賀國中讀書刻苦,學習成績好。

1927年1月,賀國中與黃公略、黃純一等同時考入黃埔軍校高級班軍事科學習。在學習期間,賀國中與共產黨員黃公略、黃純一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 1927年12月,廣州起義開始。賀國中與黃公略商量,決心參加廣州起義,兩人在巷戰中幸免一死。同年冬,賀國中在黃埔軍校畢業。1928年初,賀國中成為中共正式黨員。

1928年春,賀國中與黃公略、黃純一等從廣東回到湖南南縣,經彭德懷推薦,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五師隨營學校教育長、代校長。同年6月,獨立第五師從南縣開赴平江“清鄉”,隨營學校隨師部從南縣駐岳陽(今岳陽市)。7月18日,彭德懷召集第一團共產黨員開會決定舉行起義,并寫密信給賀國中,叫他領導隨營學校學生前往平江參加起義。賀國中接到彭德懷的信后,將病號和師長的親信等10余人留在岳陽,帶領近百人,以操練名義全副武裝向平江進發。23日清晨,賀國中率領隨營學校起義隊伍到達平江縣城,與平江起義部隊勝利會師。

賀國中歷任紅軍第五軍第七團黨代表、團長,第三大隊大隊長、第四縱隊縱隊長、第六縱隊司令員。在堅守和恢復井岡山根據地等戰斗中,他沉著勇敢,戰斗英勇,被譽為“虎將”。先后轉戰贛南、閩西、粵北、湘南,威震敵膽。1929年6月下旬,湘贛邊特委和紅五軍軍委聯席會議決定,為了孤立永新、蓮花的敵軍,必須立即攻取安?h城。7月中旬,攻占江西省安?h城戰斗開始了,賀國中帶領一個中隊占領了距敵人很近的一處高地,敵人發現他是指揮員,組織密集的火力向他射來,他頭部中彈,壯烈犧牲。

 

黃公略 毛澤東器重的軍事家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

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

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這首《蝶戀花·從汀州到長沙》一詞,是毛澤東為稱贊黃公略率領紅三軍在贛西南的廣大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建成大塊紅色革命根據地的功績而題寫的。

黃公略(1898-1931), 1898年2月20日生于湖南省湘鄉縣興讓鄉(現桂花鄉)朝陽村。1922年秋,黃公略與李燦、彭德懷一起考入湖南陸軍講武堂,1923年8月結業后回湘軍第2師3旅6團任副連長、連長。1926年7月,湘軍第2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8軍第1師。因在北伐戰爭中作戰勇敢,黃公略被提升為第2師第30團少校團副。1927年1月,黃公略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高級班。12月,他參加了張太雷、葉劍英、葉挺領導的廣州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3月,黃公略回湖南任國民黨軍獨立第5師隨營學校副校長、第3團3營營長,在官兵中宣傳革命思想,7月同彭德懷、滕代遠等領導平江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13師4團黨代表、中共紅5軍軍委委員。后任紅5軍2大隊大隊長、第2縱隊縱隊長。同年11月彭德懷、滕代遠率5軍主力赴井岡山后,他率部留在平江、瀏陽一帶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湘鄂贛蘇區。

1930年1月,黃公略調任紅6軍軍長。他率部在贛西南地區領導發動群眾,發展革命武裝,建立蘇維埃政權,使分散的游擊區連成大塊的革命根據地。同年6月任紅1軍團第6軍軍長、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委員,后率部參加文家市、長沙、吉安等戰斗。同年7月,毛澤東率領紅4軍、紅12軍再次來到贛西南,同紅3軍會合,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團,黃公略所部直接接受毛澤東、朱德的指揮。

在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三次反“圍剿”中,黃公略執行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指揮紅3軍英勇作戰,屢建戰功。在龍岡戰斗中擊退國民黨軍第18師的連續進攻,活捉師長張輝瓚;在富田戰斗中配合兄弟部隊殲滅國民黨軍第28師大部和47師1個旅一部;在老營盤戰斗中殲滅國民黨軍第9師獨立旅。

1931年9月15日,黃公略率部參加方石嶺追擊戰,殲滅國民黨軍第52師等部。在指揮部隊轉移途中,黃公略于吉安東固六渡坳遭敵機襲擊,身中數彈,壯烈犧牲,時年33歲。

黃公略是中央軍委正式確認的36位軍事家之一,并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鄧萍 長征中犧牲的紅三軍團參謀長

 

鄧萍(1908-1935),別名鄧少章,四川省富順縣人(今自貢市)。平江起義領導人之一。紅三軍團參謀長,是紅軍長征中犧牲的唯一一位軍團級將領。

1926年底,鄧萍考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在校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轉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秋被派到國民黨軍湖南獨立第5師彭德懷任團長的第1團從事兵運工作。1928年7月參與組織領導平江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參謀長、中共紅5軍軍委書記。參加領導開辟湘鄂贛蘇區。同年冬和彭德懷、滕代遠率紅5軍主力到井岡山,參加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0月參加長征,協助彭德懷指揮紅3軍團擔任右路前衛,掩護主力突圍。

一渡赤水后的2月23日,中革軍委電令紅三軍團必須在本月底前重占遵義,以調動敵人南返。24日,彭德懷、楊尚昆(接替滕代遠任軍團政委)、鄧萍率部隊從川南急行軍,撲向通往遵義的要隘——婁山關。等到了才發現,黔軍已先我占領了這座通往遵義的北大門。三人開起了緊急作戰會議。彭德懷對二人說:不僅要拿下婁山關,打通去遵義的通道,還要將山上的敵人全部消滅,避免其潰逃進入遵義,給我軍下一步進攻作戰增加困難。楊尚昆點點頭:“是殲滅而非擊潰,這是作戰的指導思想!卑凑諆晌皇组L的要求,鄧萍作了部署并親自指揮了這場戰斗——十一團首先從婁山關左翼迂回到山后斷敵退路,十團、十三團分別從正面和右翼進攻。尤其壯觀的是鄧萍集中了軍團的全部迫擊炮,向敵人的陣地齊射。只聽得尖利的嘶叫聲和隆隆的爆炸聲此起彼伏,回蕩在山巒溝壑之間。不到兩個小時,婁山關的主峰上便飄起了紅旗。 紅軍首占告捷,乘勝前進,于27日上午9時攻占遵義城外圍的一個小隘口——石字鋪。傍晚,進抵遵義城下。鄧萍找來十一團政委張愛萍、參謀長藍國清,研究攻城部署。三人隱蔽在茂密的草叢中邊看邊研究,鄧萍舉起望遠鏡一邊仔細地搜索、觀察。突然,“砰”的一聲,一發冷彈帶著強大的沖擊力,狠狠砸向他的腦袋,奪取了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將領的生命。此時,他年僅27歲。 意外的變故,給彭德懷帶來了猝不及防的重擊,使他覺得肝腸寸斷、撕心裂肺!這位身經百戰、爬尸趟血的硬漢子也禁不住悲痛萬分、淚流滿面。

2009年9月14日,鄧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李燦 從平江起義走出的紅八軍軍長

 

李燦,原名李文彬,字昭炳,曾化名胡月波、胡平。1901年1月1日,生于湖南省宜章縣城東李家村(今城關鎮上沖村)一位農民家庭里。1918年5月,李文彬來到湘鄉,經妻兄介紹,在湘軍第二師第三旅第六團第一營第一連當戰士,與班長彭德懷成了志同道合的戰友。李文彬幫彭德懷習文,彭德懷教李文彬練武。不久,經彭德懷介紹,李文彬又認識了營部文書黃公略,并很快成為好友。1919年,他們團結進步士兵,在軍中秘密組織了以救國愛民為宗旨的“救貧會”。

是年秋,彭德懷因派救貧會員秘密處決惡霸地主歐盛欽,事發被捕后逃脫,藏在郭得云家。1921年8月,李燦被調到第二師師部任上士文書。有一天,他在師部接到督軍署對彭德懷的通緝令,壓下存檔未轉,并急找救貧會員商量對策。大家委托李燦速乘班輪趕到湘潭,勸彭德懷去廣東投軍,并將大家湊起的錢交彭作路費。

1922年春,彭德懷從廣東回到湘潭縣烏石村老家種地。李燦得知后寫信給彭,勸彭同自己一起去報考湖南軍官講武堂,并替彭辦好一切入校手續。不久,李燦同彭德懷、黃公略一起考入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1927年秋,李燦所在的第一師改編為第四集團軍獨立第五師,彭德懷被提升為該師第一團團長。1928年2月,李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6月中旬,彭德懷率領第一團奉命進駐平江,行前,派李燦、張榮生等共產黨員為前站人員,先到平江了解情況,以謀對策。李燦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李燦到平江后,其妻從家鄉來平江,在城外租了一間農舍臨時安家。7月18日,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員滕代遠到達平江后,李燦把他接到自己家中住下,精心照料。

平江起義勝利后,起義部隊編為紅軍第五軍。李燦任第五軍第十三師第一團黨代表。不久,紅五軍軍委成立,李燦任軍委委員,并擔任第一團黨委書記。

1929年5月初,彭德懷率領紅五軍主力(時稱紅四軍第五縱隊)回師井岡山,與紅軍獨立第一團會合。9月底,李燦奉命率領紅五軍第五縱隊近千人,從平江縣黃金洞出發,跨過幕阜山脈,向鄂東南進軍,開辟新蘇區。李燦自率紅五軍第五縱隊進入鄂東南,作戰數十次,連克崇陽、通山、陽新、大冶等城,開辟了鄂東南大片蘇區。紅五縱隊也由不足千人發展到8000人。李燦已成長為赫赫有名的戰將,與彭德懷、黃公略一起,被人們譽為湘鄂贛紅軍“三杰”。1930年6月,按中央的部署,將紅五軍升編為紅三軍團。新成立的紅三軍團轄第五、八兩軍,約17000人。紅八軍是在紅五縱隊的基礎上擴建的,由李燦任軍長,何長工任政委。

1930年7月,李燦由于多次負傷和勞累,帶病的身體已無法堅持工作了,黨組織決定讓他離開部隊去上海治病。他化名胡平,稱湖北孝感人,住進了吳淞口附近的一所療養院。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上海,李燦的愛國熱血在沸騰,他抱病請求黨中央分配工作,再披戎裝上戰場。不幸,被國民黨特務跟蹤,被捕入獄。敵人對他嚴刑逼供,李燦寧死不屈,最后被國民黨反動當局殺害,時年31歲。

 

袁國平 丹心向黨矢志不渝

 

袁國平(1906-1941),湖南寶慶袁家臺村(今屬邵東)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學習。1926年秋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左翼宣傳隊第四縱隊隊長。大革命失敗后,1927年秋參加南昌起義,隨起義軍南下廣東。

1928年春任新成立的工農革命軍第五師師長。1929年入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任中共湘鄂贛特委宣傳部部長。1930年夏任紅五軍前敵委員會委員、政治部主任。同年秋任紅三軍團前委委員、政治部主任。后兼紅八軍政治委員。參加領導兩次攻打長沙戰役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

1933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兼紅一方面軍政治部代理主任。榮獲二等紅星獎章。1934年2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同年10月參加中央紅軍長征。1935年8月任重新成立的紅一方面軍政治部代理主任。

1936年2月軍委隨紅一方面軍主力東征,成立軍委后方政治部,任主任。6月任抗日紅軍大學第三科政治委員。1937年初任紅軍大學步兵學校(對外稱教導員)政治委員,曾兼中共隴東特委書記?谷諔馉帟r期,任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委員、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常務委員、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善于宣傳鼓動,重視思想教育,對人民軍隊的政治工作建設作出了貢獻。1941年1月在皖南事變突圍途中犧牲。

 

胡筠 備受彭德懷贊賞的女將

 

胡筠(1898—1934)原名昀,又名咸慎,字斂容,平江大坪鄉人。從小性格開朗豪放,剛強好勝,愛讀《岳飛傳》,以古代女英雄自勵。19歲出嫁時,她什么嫁妝都不要,唯獨帶去了家里的四大杠藏書。

1923年,她沖破封建家庭的禁錮,考入啟明女校。在阻止英油起岸斗爭中,沖在最前列。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參加北伐軍獨立團,考取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成為中國大革命的第一代女兵。畢業后,奉命回平江組織武裝斗爭,任北鄉特委書記。她以繼續升學為名,從婆家要了一些金銀,裝成闊太太,到通城買回7支槍,組成一支50多人的游擊隊,轉戰在幕阜山區,人稱“幕阜山下女司令”。平江起義時,她率縣委機關和游擊隊進城與起義部隊會師。歷任縣蘇維埃政府主席、紅五軍第一縱隊黨代表、湘北特委書記兼贛北獨立團團長、湘鄂贛省委常委兼婦女部長。在反“圍剿”戰斗中,她火線產子,將孩子草草包裹后交別人帶走,自己則繼續指揮戰斗。彭德懷贊賞她革命堅決,打仗勇敢,是一位“難得的女將”。

1932年3月任省互濟會主任、省委黨校教務主任。1933年6月被誣為“AB團”分子, 1934年4月,在平江和銅鼓交界的三溪坳冷水井被殺害,年僅36歲。1945年平反昭雪,1950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涂正坤 艱苦卓絕灑熱血

 

涂正坤(1897—1939)原名正生,嘉義謝江人,縫工。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做裁縫進入北洋軍閥駐平江司令部,為北伐軍刺探軍情。后任區農協委員長、區委書記兼游擊隊長。1927年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1928年7月率游擊隊策應平江起義,參與創建紅五軍和開辟湘鄂贛根據地的斗爭。1930年任中共平江縣委書記,率領全縣游擊隊、赤衛隊及工農群眾支援和配合紅三軍團攻打長沙。1931年9月,當選為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執委常委、財政部長, 1933年至1934年,先后任湘鄂贛省委組織部長和省軍區修(水)銅(鼓)宜(豐)奉(新)邊作戰分區政委。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后,他受命留在湘鄂贛邊區,與傅秋濤等人率領紅軍游擊隊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一次遭敵突襲,旗手陣亡,紅旗被奪走,他們轉移到一個巖洞休整,他用被面,連夜制成一面紅旗,并縫上“戰斗到底”四個大字。第二天清早,戰士們在紅旗指引下,又轉到另一個巖洞。這時,敵人押著涂的母親上山,妄圖引誘涂正坤下山投降,他眼看母親遭受敵人毒刑摧殘,為保存游擊隊,忍痛沒有下山去救母親。母親的血映紅了杜鵑,涂正坤母子成為京劇《杜鵑山》英雄人物的原型。

1937年2月,涂正坤任湘鄂贛省委書記。湘鄂贛蘇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后,湘鄂贛省委改為特委,他任特委書記,以新四軍上校參議的公開身份,領導邊區的抗日支前和恢復發展黨組織的秘密工作。他將女兒送上抗日前線,把組織上給他治肺病的青霉素讓給傷病員,把自己穿的棉衣送給軍屬。短時間里,平江就有300多名青年參軍,70多名傷病員痊愈重返前線。

1939年6月12日,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震驚全國的平江慘案,涂正坤在慘案中壯烈犧牲,時年42歲。

 

 岳陽日報

 

蜜桃久久国产电精品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