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背后的湖南臨湘人張尚陽
來源:未知來源 日期:2017-10-13 12:00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把巴陵勝狀描繪得淋漓盡致、情景交融,近千年來無人能夠超越。但范仲淹從來沒有到過岳陽,這已是經過考證得出的結論。那么,范仲淹為何對岳陽樓,及其周圍的地理環境和景觀如此熟悉呢?一直以來比較正統的說法是滕子京把《洞庭晚秋圖》寄給了范仲淹,他根據圖畫寫出的文章。對此,歷代都還存在爭議。確實,單憑一幅畫能寫出這么美妙生動的文章,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據歷代《臨湘縣志》、《張氏族譜》等歷史資料有關記載推斷,范仲淹之所以對岳陽十分熟悉,寫出了千古奇文《岳陽樓記》,這和與他共事多年的湖南臨湘人張尚陽向他介紹了家鄉岳陽密不可分。
張尚陽(1011-1078),出生于今天的湖南省岳陽市所轄臨湘市聶市鎮老街南端張家門碧峰潭。其父張實萬生有三子:長子張尚祖,宋真宗咸平五年王曾榜進士,是臨湘歷史上第一個進士,仁宗慶歷時任河南東京府尹,累官至節度使平章軍國事(位同宰相);次子張尚宗,宋真宗參政魯宗道之婿,贈郎中太史;三子張尚陽,少年時代在家鄉入學鄉塾,攻讀經史,后來,隨在朝為官的哥哥赴京深造,拜太史魯宗道為師,這魯大師本是張尚祖二哥的岳父,所以對張尚陽教授課業也是不遺余力,加之張尚陽聰慧好學,先前基礎扎實,又求知若渴,很快學業銳進,一時聲震京城。張尚陽因此被仁宗皇帝看中,挑選為附馬,與升平公主結為伉儷。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出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其職務大概相當于現在的西部戰區副司令員吧;噬厦29歲的張尚陽以附馬都尉隨往,也就是當參謀長吧,協助范仲淹主持西北防務。當時,對于西夏的侵擾,朝廷大多數官員主張出兵征討。而宋夏交戰多年,宋軍每戰必敗。原因就在“武備廢而不修;廟堂無謀臣,邊鄙無勇將,將愚不識干戈,兵驕不知戰陣,器械朽腐,城郭隳頹!保ā独m資治通鑒長篇》卷204)。范、張等人根據這種分析,力排眾議,上書仁宗皇帝,主張采取防御為主、攻守結合的戰略。一方面筑寨,加固邊城,作為屏障,另一方面選將練兵,招募善騎射的當地百姓補充軍隊,招還流民興墾營田,作好長期作戰的準備。朝廷采納范、張的主張后,宋朝的防御力量大為增強,西夏軍隊無可奈何,同意接受招撫政策,終于化干戈為玉帛,達成了慶歷議和,避免了戰爭的發生。
慶歷三年,范仲淹提出均公田、減徭役、興水利等十條建議,張尚陽因為是皇帝的乘龍快婿,自然可以利用其特殊的“駙馬”身份和過人的才智為范仲淹多方周旋。范仲淹的改革主張大部分為仁宗采納,并詔告天下,史稱“慶歷新政”。張尚陽政績昭著,得到皇上重視。1050年,張實萬去世后,敕封紫金光祿魚袋大夫,仁宗皇帝親自撰寫祭文,文中對張尚陽大加贊賞:朝廷賴其贊襄,邊防得其謀議,他日垂績凌煙,諒公為之色喜。
張尚陽父親實萬公嫡裔中出了26位進士(宋代15位,明代11位),有的叔侄同榜,有的兄弟同榜,實屬絕無僅有。這其中,出了四位宰相(張尚祖、張治、張居正、張瑞圖),一位哲學家(張載),一位書畫家(張瑞圖),堪稱“中國進士第一門”。臨湘市委宣傳部原部長戴新武著有《中華進士第一門》一書對此作了詳細介紹,引起海內外張氏后裔的廣泛關注。
張實萬的墓地在今臨湘市聶市鎮荊圣村炮鋪組八屋后山上,至今保存完好,墓碑上面宋仁宗所撰祭文清晰可見。1992年11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湘鄂等地張氏后人一直把張實萬供奉為江西遷湘始祖,歷來祭祀香火延續興旺。
從1040年到1043年的三年間,范仲淹和張尚陽在共同駐守西北邊防的過程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此期間,他們互相都介紹過自己的家鄉,都對彼此的家鄉有了較深的了解。臨湘本是地處洞庭湖畔的長江出口處,距岳陽樓也不足百里,張尚陽自然十分熟悉。范仲淹寫作《岳陽樓記》恰好是在他們共事之后不久的1046年。所以,張尚陽向他介紹過的岳陽有關景物就為他創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才使得《岳陽樓記》寫得好象作者親歷其境,情文并茂,成為傳世經典。
(臨湘市史志辦 劉曉瑜)